大英帝国最后的荣光和倒霉的阿根廷菜鸡
斯坦利港,1982年4月。拎着个人物品进入穆迪溪军营的阿军。踏入1980年代,越演越烈的经济问题让阿根廷军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无力挽救局势的加尔铁里总统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以转移国内矛盾。82年3月19日,阿军率先登陆南乔治亚岛,利用人数上的优势迫使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退却。4月2日,进占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的行动正式开始,阿军攻下斯坦利港、穆迪溪军营和总督府。英国朝野一片愕然,随后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完成特遣群的集结,并在5月上旬启动夺岛作战。攻占斯坦利港后,在当地采购明信片的阿根廷军人。
And the rest is history米字旗最终重新插回斯坦利港,英军应用于这场战争的各种单兵装备也成为了人们多年来的重点探讨对象,随便上谷歌搜一下“Falkland War Equipment”就有一大堆结果。但问题是,阿根廷一方的装备质素如何?或者说更重点的,除了“超级军旗”和“贝尔格拉诺将军”这些大家伙之外,阿军登岛部队带上身的物资都有哪些?口粮帝国战争纪念馆内陈列的缴获阿军野战厨房。即使到1980年代初,阿军的野战伙食主要还是玉米糊和浓粥。两台遗弃在马岛的阿军野战厨房。先从食物开始,难以置信的是阿军等到作战发起才开始着手随身口粮的筹备:1982年4月2日当天,主管陆军后勤部的Mario Alfredo Carbajal Rosa少校下令为作战部队制定随身口粮——或更过分地说,凭空“变出”随身口粮——这项命令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完成,因为阿军在饮食方面长期依赖野战厨房,连登岛部队的三餐也像二战德军那样主要用豆类和面糊熬煮的流食解决。当英军重新占领马岛后,他们会找到了不少前者遗弃的德制拖曳式炊车,及仿美军M1942式设计的单兵饭盒。当时唯一现有于库存内的是海军和空军通用的求生口粮,Mario Rosa设法通过民间渠道为口粮套组的元件“扩容”,再标识以“Racion C/F”区分进行发放。阿根廷“C/F”口粮(完整的状态),注意下方有张圣母像。
经过仓促“改进”后运抵战区的口粮内容为:
头部被不远万里赶来的落日帝国打败,扔下一地美式钢盔。看各种马岛战场的纪实摄影中,阿军士兵最醒目的特征是箍上风镜的美式钢盔。从1950年代开始美国便一直向阿根廷军方施加影响力,阿军步兵的着装和武器渐渐便脱离了原先的“南美德三风格”且向着美军看齐。当佩隆夫人于1976年被军政府赶下台后不久,阿军即获得了识别为“Fabricacions Militares”的M1钢盔自产许可。阿军的自产M1和进口风镜。盔罩参照了美式林地迷彩。阿军钢盔以美军的战后第三版M1为参照:外盔以整块钢片压模制成,配上锰钢材质卷边;颚带为近似OD3的橄榄绿,带扣则是不上漆(且易生锈)的铁扣;内盔形状与外盔贴合,整体为塑料材质,悬挂为多条织带,使用铆钉固定。实行自产化之前阿军还从美国获得过二战及朝鲜战争的库存M1,最明显的特征是内盔前端有一条由内反折到外的棕色皮革带,用于固定内外两盔。阿根廷自产M1,正面。侧面。内盔。原装的美军二战M1也出现在马岛上,辨认方法是箭头后的皮革带。(白色箭头正指着裸露出的卷边,可以忽略。)不止如此,连诺曼底空降同款的m1c伞兵盔也有。右图为Oscar Augusto Silva少尉,第4伞降炮兵团是唯一成建制抵达马岛的阿军空降单位。阿军士兵必备的风镜在设计上近似于二战美军的M44,生产商分别为美国的宝丽来、法国的Sambuee和西班牙的Fravida,其中以Sambuee的版本出现频率最高。法国制Sanbuee风镜。二战美军M44风镜。从左到右:宝丽来、Fravida和Sanbuee。除了钢盔和风镜,其它常见于马岛战场上的头具分别有:防寒耳帽,用于抵消钢盔的御寒缺陷。海军陆战队版本。陆军耳帽在钢盔下的效果。(这张也是英国人最为熟悉的阿根廷士兵照片)“共和国海军(A.R.A)”甲板帽和海军陆战队防寒帽的对比。陆军便帽。与阿军M1967/70作战服搭配的军官便帽及常服帽,其中便帽的样式既像美军M1951“李奇微”帽,也像法式平顶军帽。美国海军Mk.2舰艇盔。宣传杂志《Siete Dias》上出现的Mk.2钢盔照片。作战服身穿以色列Dubon的陆军和身穿M1967/70野战服的海军陆战队。后来向英军投降时也是一水的Dubon和M1967/70。首先是大量发放陆军的以色列ISREX制造的Dubon风雪衣,从进攻马岛的第一天到集体向英军投降的照片中均能看见。ISREX Dubon,正面。内衬。兜帽。Dubon原本是1971年设计给以色列国防军的抗寒作战服,用于取代重量过大且抗水性有限的美援作战夹克,除军方采购外也向民间体力劳动者(尤其是码头工人)发售。阿根廷在1980年向前者订购了二十万套,一律为带尼龙防水夹层和人造填充纤维的版本。攻占马岛后的宣传照。另一种常见的作战服则是仿美军M1951的M1967/70四口袋野战夹克,面料为尼龙贡缎,造型、抗拉力、耐磨及抗水性能与前者相当,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内部无可卸式内胆,士兵需另外穿一种名为“Corderito”的背心提高保暖度。M1967/70 野战服。空降部队版本。背后。领内细节,可见无任何用于嫁接防寒内胆的纽扣。军官穿着的华达呢内衬版本,取消拉链,采用全纽扣样式。打底衬衫。长裤及腰带。“Corderito”保暖背心。2017年《卫报》组织的一次双方老兵交流活动,组织方让大家穿上当年的服装登场,而早已找不到旧军服的Gabriel Sagastume(最右)只得用一件M43夹克代替。其它回到1982年英国宣布应战的一幕,当时媒体普遍认为阿军步兵能在作战水平上够到“越战时期的国际标准线”。他们忽略了前者的出战兵员基本是缺乏经验的年轻征召兵,反观对面的英军派出了不少拥有三年从役经验以上的老手。不止这样,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阿军的单兵装备不乏新老混搭之处,比如各种二战时代遗留下的外购皮革制Y背带,尤其是以下这跟德军同款的M38枪刺皮套:如图。同上,加挂在M1967背带上的效果。整体全用皮革的样子颇有些二战时代的味道。M1967和1970年代末的阿根廷Tempex自产尼龙背带对比。
最后我们再看看其它一些值得留意的物件:身份铭牌
作战靴
通勤服、野战饭盒、不锈钢杯碟和三合一野战餐具。
一名北约克郡英军退伍兵收藏的阿根廷枪刺与钢盔来自Armorama的阿军步兵插图,可以留意到工兵铲为典型的林内曼式。w
参考及图片出处:http://www.mreinfo.com/forums/viewtopic.php?t=4674https://militariamalvinas.forumcommunity.net/?t=49700886https://militariamalvinas.forumcommunity.net/?t=49701044https://brendonshelmets.weebly.com/argentina-m1.html
And the rest is history米字旗最终重新插回斯坦利港,英军应用于这场战争的各种单兵装备也成为了人们多年来的重点探讨对象,随便上谷歌搜一下“Falkland War Equipment”就有一大堆结果。但问题是,阿根廷一方的装备质素如何?或者说更重点的,除了“超级军旗”和“贝尔格拉诺将军”这些大家伙之外,阿军登岛部队带上身的物资都有哪些?口粮帝国战争纪念馆内陈列的缴获阿军野战厨房。即使到1980年代初,阿军的野战伙食主要还是玉米糊和浓粥。两台遗弃在马岛的阿军野战厨房。先从食物开始,难以置信的是阿军等到作战发起才开始着手随身口粮的筹备:1982年4月2日当天,主管陆军后勤部的Mario Alfredo Carbajal Rosa少校下令为作战部队制定随身口粮——或更过分地说,凭空“变出”随身口粮——这项命令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完成,因为阿军在饮食方面长期依赖野战厨房,连登岛部队的三餐也像二战德军那样主要用豆类和面糊熬煮的流食解决。当英军重新占领马岛后,他们会找到了不少前者遗弃的德制拖曳式炊车,及仿美军M1942式设计的单兵饭盒。当时唯一现有于库存内的是海军和空军通用的求生口粮,Mario Rosa设法通过民间渠道为口粮套组的元件“扩容”,再标识以“Racion C/F”区分进行发放。阿根廷“C/F”口粮(完整的状态),注意下方有张圣母像。
经过仓促“改进”后运抵战区的口粮内容为:
- 罐装主食*2袋装饼干*2果酱*1速溶咖啡*1速溶可可粉*1果珍*1速溶奶粉*1白砂糖*1
头部被不远万里赶来的落日帝国打败,扔下一地美式钢盔。看各种马岛战场的纪实摄影中,阿军士兵最醒目的特征是箍上风镜的美式钢盔。从1950年代开始美国便一直向阿根廷军方施加影响力,阿军步兵的着装和武器渐渐便脱离了原先的“南美德三风格”且向着美军看齐。当佩隆夫人于1976年被军政府赶下台后不久,阿军即获得了识别为“Fabricacions Militares”的M1钢盔自产许可。阿军的自产M1和进口风镜。盔罩参照了美式林地迷彩。阿军钢盔以美军的战后第三版M1为参照:外盔以整块钢片压模制成,配上锰钢材质卷边;颚带为近似OD3的橄榄绿,带扣则是不上漆(且易生锈)的铁扣;内盔形状与外盔贴合,整体为塑料材质,悬挂为多条织带,使用铆钉固定。实行自产化之前阿军还从美国获得过二战及朝鲜战争的库存M1,最明显的特征是内盔前端有一条由内反折到外的棕色皮革带,用于固定内外两盔。阿根廷自产M1,正面。侧面。内盔。原装的美军二战M1也出现在马岛上,辨认方法是箭头后的皮革带。(白色箭头正指着裸露出的卷边,可以忽略。)不止如此,连诺曼底空降同款的m1c伞兵盔也有。右图为Oscar Augusto Silva少尉,第4伞降炮兵团是唯一成建制抵达马岛的阿军空降单位。阿军士兵必备的风镜在设计上近似于二战美军的M44,生产商分别为美国的宝丽来、法国的Sambuee和西班牙的Fravida,其中以Sambuee的版本出现频率最高。法国制Sanbuee风镜。二战美军M44风镜。从左到右:宝丽来、Fravida和Sanbuee。除了钢盔和风镜,其它常见于马岛战场上的头具分别有:防寒耳帽,用于抵消钢盔的御寒缺陷。海军陆战队版本。陆军耳帽在钢盔下的效果。(这张也是英国人最为熟悉的阿根廷士兵照片)“共和国海军(A.R.A)”甲板帽和海军陆战队防寒帽的对比。陆军便帽。与阿军M1967/70作战服搭配的军官便帽及常服帽,其中便帽的样式既像美军M1951“李奇微”帽,也像法式平顶军帽。美国海军Mk.2舰艇盔。宣传杂志《Siete Dias》上出现的Mk.2钢盔照片。作战服身穿以色列Dubon的陆军和身穿M1967/70野战服的海军陆战队。后来向英军投降时也是一水的Dubon和M1967/70。首先是大量发放陆军的以色列ISREX制造的Dubon风雪衣,从进攻马岛的第一天到集体向英军投降的照片中均能看见。ISREX Dubon,正面。内衬。兜帽。Dubon原本是1971年设计给以色列国防军的抗寒作战服,用于取代重量过大且抗水性有限的美援作战夹克,除军方采购外也向民间体力劳动者(尤其是码头工人)发售。阿根廷在1980年向前者订购了二十万套,一律为带尼龙防水夹层和人造填充纤维的版本。攻占马岛后的宣传照。另一种常见的作战服则是仿美军M1951的M1967/70四口袋野战夹克,面料为尼龙贡缎,造型、抗拉力、耐磨及抗水性能与前者相当,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内部无可卸式内胆,士兵需另外穿一种名为“Corderito”的背心提高保暖度。M1967/70 野战服。空降部队版本。背后。领内细节,可见无任何用于嫁接防寒内胆的纽扣。军官穿着的华达呢内衬版本,取消拉链,采用全纽扣样式。打底衬衫。长裤及腰带。“Corderito”保暖背心。2017年《卫报》组织的一次双方老兵交流活动,组织方让大家穿上当年的服装登场,而早已找不到旧军服的Gabriel Sagastume(最右)只得用一件M43夹克代替。其它回到1982年英国宣布应战的一幕,当时媒体普遍认为阿军步兵能在作战水平上够到“越战时期的国际标准线”。他们忽略了前者的出战兵员基本是缺乏经验的年轻征召兵,反观对面的英军派出了不少拥有三年从役经验以上的老手。不止这样,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阿军的单兵装备不乏新老混搭之处,比如各种二战时代遗留下的外购皮革制Y背带,尤其是以下这跟德军同款的M38枪刺皮套:如图。同上,加挂在M1967背带上的效果。整体全用皮革的样子颇有些二战时代的味道。M1967和1970年代末的阿根廷Tempex自产尼龙背带对比。
最后我们再看看其它一些值得留意的物件:身份铭牌
作战靴
通勤服、野战饭盒、不锈钢杯碟和三合一野战餐具。
一名北约克郡英军退伍兵收藏的阿根廷枪刺与钢盔来自Armorama的阿军步兵插图,可以留意到工兵铲为典型的林内曼式。w
参考及图片出处:http://www.mreinfo.com/forums/viewtopic.php?t=4674https://militariamalvinas.forumcommunity.net/?t=49700886https://militariamalvinas.forumcommunity.net/?t=49701044https://brendonshelmets.weebly.com/argentina-m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