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军品制造工厂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86 19936648357


hydration rescue pack gear 枪袋,战术背包 军用箱包 军警装备 军用背包 枪套,枪包,枪袋 警用装备 军警设备 皮具军工企业 户外军品 军用帐篷 警用装具制造 军用睡袋 军警装备供应商 背包设计 户外军警产品 户外军警产品 军队背包 警用装备厂家 军包,警包 军事包 军体文旅包 军用包 战术户外背包批发 部队背包厂家 军用包代工厂 军用背包生产厂家 双肩背式枪袋 军包袋 枪套 军工皮具 火器袋 tactical backpack 军警特种装备 定制迷彩背包厂家 武装带枪套 户外运动装备 消失的军队 美国 陆战队 消防头盔 作战服 生产军帽的厂家 18式单兵 反恐探照灯 酒精测试仪 军用腰带 子弹携行具 lapdswat狙击枪 ocp迷彩 特战队 战术背心厂家
    首页>军品服装>军衔配饰 内容

详解日本军刀-明治至昭和

作者:西门大庆 来源: 中国联合弓会 2015-04-16 00:09:32 阅读:次
本贴中的日本军刀,指的是明治维新后到二战时期的军军刀。其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西洋刀型和传统武士刀型。由于武士传统的影响,军刀在日本帝国军队中一直是作为制式武 本贴中的日本军刀,指的是明治维新后到二战时期的军军刀。其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西洋刀型和传统武士刀型。由于武士传统的影响,军刀在日本帝国军队中一直是作为制式武器来对待的,而不是像其他国家那样主要作为礼仪用途。第一节,旧军刀,主要是明治时期制定的军刀。
一、华丽的抄袭——旧式军刀
明治维新后新军创办的时候,军官和士官、士兵佩刀的样式参照了当时的法国、英国陆、海军军刀(见下图),都是单手握加护拳的样式。所不同的是护拳和背金(刀柄上向着虎口的位置)改成了日本传统的樱花浮雕。我个人感觉其做工和设计精美程度比英法军刀要细腻和美观。


有资料表明,日本海军佩刀在明治3年——大正3年外装样式频繁变更,但是总体特征都没有脱出英、法单手握佩刀的范。当时的陆军刀刀鞘是铁制,而海军刀是木鞘外蒙黑色牛皮或鲛鱼皮(就是珍珠鱼皮),而且挂环和石突设计比陆军的华丽(可以理解,海军一直是日本明治后的宠儿)。此时的军刀,下级军官和士兵都是政府统一发给的,刀条全部是"洋铁"制作,刀茎也是跟西洋佩刀一样,装在单手握的刀柄里,呈细长的圆柱形或方形。高级军官里面,因为很多人偏爱使用传统日本刀,就只得将原来的刀茎加工成能够配合单手握刀柄的细长形状,这种加工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西洋佩刀单手握的特点决定其偏重"刺"而不是"斩",这种刀法除了骑兵之外,大部分的日本军队都很不适应,为了满足军队(其实也就是那么几个高级军官)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双手握的佩刀刀柄。下图东乡平八郎的佩刀实在是旧军刀的极致了。
图为双手握旧军刀,刀条为传统日本刀,铭"胜光": 直到昭和7年陆军制订了32年式军刀、昭和9年制订了陆军将校用新军刀(94式)、昭和12年制订了海军军官用新军刀(这几种下面都会单独讲到)之后,一直到二战结束,旧军刀依然还有少数大叔级的军官在使用(见下图,1938年占领广东汕头的华南派遣军毛利部队,注意红圈内的旧式军刀),并没有统一更换成新制定的刀装样式。可以说日本军队的佩刀实在是种类繁多。这里也提一下当时制订的西洋式指挥刀,也属于旧军刀范畴。顾名思义是用于指挥之用,因此注重礼仪性质,刀条是镀铬的铁条,经不起实战。下图详细说明了陆军将官、佐官、尉官指挥刀外装的不同,以及海军士官指挥刀的外形。海军外装并没有分军阶。二、飞驰的常青树——陆军32年式军刀32年式军刀,于明治32年(1899)制定并配发陆军(主要是骑兵)的下级士官(日本军队里面官大有时不是好事,将、佐、尉官的军刀、手枪、望远镜、地图等必需品都是要自己掏钱买的,政府不负责配给)。按照刀刃长度分为甲、乙两种型号,32甲专门为骑兵配备,刃长83.6厘米左右,整刀长100.2厘米-102厘米,虽然在实际中由于生产的兵工厂和生产批次不同,在长度上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是误差基本在很小的范围内。而且32甲的护手设有皮指套环,以便让骑兵冲锋挥刀时能更加牢固握住刀;32乙用来装备辎重部队,后来步兵和宪兵也有使用,刃长比32甲短6.2厘米,整刀长不超过100厘米,大多是在91-94厘米左右,且护手没有皮指套环。32式军刀的装备时间比较长,一直到二战结束时都还在生产,可以说是日本军刀里面除了30刺刀之外产量最多的一种制式实战军刀了,也是列装时间跨度最长的军刀,目前存世量也比较多。图为手持32式骑兵刀的日本骑兵
32式军刀大部分是东京炮兵工厂制造的,每一把刀的刀身和刀鞘尾端有相同的数字编号,护手打有生产厂家、生产年和检查员的钢印。其刀身是机械锻造,经过研磨,刀刃油淬,没有刃纹。形制是:大切先,丸栋,弧度小(1.3厘米左右),比较宽的樋(就是纵贯刀身的"血槽",其实是为了在保证刀身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重量的设计),樋的前后两端都是"丸止",就是槽的两端以圆形结束。一般是不开刃或者前2/3稍微开刃(骑兵里面刀术高手不多,如果刀身开刃一般的骑兵很容易伤到自己和战马,而即使不开刃,利用军马的冲击惯性,即使将军刀平放冲过去也能轻易把敌人脑袋削掉)。刀和刀鞘用单手可操作的闭锁装置牢固结合,刀鞘挂环为水滴形,这个是仿照西式骑兵刀的常见形制。护手设计成是弯曲面,手柄背金的末端以圆弧型收尾。
32甲的整体重量约为2.1公斤,但是这些设计使其持刀时感觉像指挥刀一般轻便,适合在马上用"片手操法",在实战中受到好评,充分体现了其设计者精于人体工程学。此外,该型军刀最大的特点是护手、刀柄、刀鞘是参考西式骑兵刀,但刀身却是标准的日本刀样式,充分结合了两者的长处。刀刃尽管没有烧刃,但由于采用油淬工艺而非常耐操,而且保持性也很好,经过战斗后如果变钝也能用随身的磨石轻易自行磨利,而不像98式军刀那么娇贵。护手、刀柄、刀鞘也注重实用而非美观,存世的很多32式都可以正常使用,我玩过的6把32式都是如此。而同一时期的其他军刀经历过这么多时间的磨砺,到了今天只能作为文物了。我保存的32甲





32式各部分所用材料:
刀身:陆军规格刀剑钢
护拳:半硬钢(含碳量较低的钢材,当时的术语称为"第五种钢")
背金:极软钢(含碳量非常低的钢材)或铝制。
刀鞘:软钢甲(低碳钢)
木柄:木头或树脂制
32式军刀的成功设计,助长了二战时日本骑兵部队在中国横冲直撞的嚣张气焰。抗战胜利后,我军骑兵部队继续使用缴获的32式。在60年左右,我国在借鉴缴获的侵华日军32式骑兵刀的基础上,委托前苏联定制了65式骑兵刀,成为我军唯一列装的制式军刀。65式骑兵刀于1965年设计定型,主要配发新疆、甘肃、内蒙古的骑兵部队,也有部分不同兵种的部队在阅兵时作为仪仗刀使用。后来,由于我军骑兵部队的大量撤编,因此65骑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下图为我军曾经的65骑三、昙花一现的双环——昭和9年制订陆军将校用新军刀(94式) 并大元帅(天皇)佩刀昭和八年(1933),荒川五郎、栗原彦三郎等在东京下议院向日本政府提出复兴日本刀剑的建议案,以重振日本传统精神及文化,获得下议院一致通过。同年3月,日本关东军第6、第8师团和混成第14、第33旅团等分别入侵我长城冷口、主峰口、古北口等处,长城抗战爆发。3月11日,中国军队第29军第37师大刀队在赵登禹旅长的率领下,乘雪夜迂回至喜峰口日军侧后,摧毁敌炮兵阵地,日本侵略军服部炮兵大佐以下步、骑、炮兵3000余人毙命于我29军大刀之下。当时的日本报纸说:"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一贯狂热于武士挥刀只抽场景的日本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趁机将新军刀的制定、配备提上议事日程。在荒木陆军大臣、柳川陆军次官、山冈军务局长等人的推动下,为应对白刃战,日军于昭和九年(1934)停止装备华而不实的西洋式指挥刀,在二月十四日由内阁总理大臣、子爵斋藤实和陆军大臣林铣十郎联名颁布了《陸軍将校用新軍刀制定》(勅令第二十六號),自此陆军军官一律改佩这种日本传统武士刀样式的精美军刀(不过还是有些"崇洋媚外"的老军官坚持佩带西洋式军刀)。



《陸軍将校用新軍刀制定》对刀、装具和刀绪的样式和材料做了详细规定,如下:
关于刀及装具的规定:


关于刀绪的规定:
这一军刀样式是以传统太刀样式为原型制订的(见下图),由于1934年是日本皇纪2594年,因此该式军刀也称为"94式"。不过到了1938年,就全部被98式取代了,可以说是昙花一现。与旧军刀相比,从94式开始的新军刀外形完全是传统日本刀的味道。

从做工上来说,94式作为第一批颁布的新军刀,其做工和用料要比其后继者——98式要好,全刀零件达到26个(刀身各部分的细节见下图。第一张是以98式为示意图,就是将94式的第二挂环去掉)。


从设计上,这款刀完全是近代军用武士刀,在战场上由于白刃战其实很少出现,因此这款刀的实战表现更多是装饰性和精神层面的,不过也因为其设计的精美,成为侵略者大小将校军官的最宝贵之物品,也是战后日本军刀收藏者热衷的目标。当然,也别误会说这款刀是样子货,因为其实战设计和刀条的性能测试是有严格规定的,我收藏过的98式军刀中,有一把保持缴获时原貌的石堂辉秀,物打处和刀栋都有崩口(见下图),可以肯定这把刀经历过激烈的战斗,并能推测出其使用者是一名深谙剑道的军官。下图为显示军阶的重要部件:刀绪值得一提的是,在94式颁布的同一天,内阁也颁布了关于大元帅佩刀的新军刀制定,也就是天皇佩刀。大元帅佩刀规定的出台,其背景比较微妙,简要地说就是支持天皇的内阁通过这一勅令,来提醒拥兵自重的统帅部,天皇才是拥有日本军队的最高统帅权。而天皇也是一直苦恼于军部的专横,因此也同意这一勅令的颁布。关于大元帅佩刀,这里也要说一下。图为身着军服的天皇,着军服时佩刀的第二挂环是取掉的。94式是用来装备将校(将官、佐官和尉官)的,而大元帅佩刀是天皇专用,因为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第11条规定了"天皇是陆海军的统帅"。将校佩刀和大元帅(天皇)佩刀的差别,根据现存资料,包括了:1、挂环,大元帅佩刀称"佩環",而将校佩刀称为"佩鐶";2、金具的涂色,大元帅佩刀是"銅色",而将校佩刀是"銅鍍金";3、作为最重要的显示身份的刀绪,大元帅佩刀的刀绪比将官刀更加漂亮,为茶色及金色绢丝分段编织。
四、万人斩——昭和10年制订 陆军造兵厂制官给下士官刀(95式)几年之前,国内地摊上曾常常见到刀鞘或者刀身蚀刻有"天皇"、"武运长久"或者"佐佐木小次郎"等字样的"日本刀",外表通常是弄的脏兮兮的,有厚厚的铜垢,拔出刀来只见刀身不是长满铁锈就是遍布一块块的锈斑,没经验的"收藏者"往往会上骗受当。此"大药丸"荼毒之深,遍布大江南北,因此当时被我们戏称为"中华第一刀"。这把刀的原型就是二战时期臭名昭著的日本95式士官刀(欧美藏家称为95NCO,就是Non-commissioned officer的缩写)。95-6[1].jpg之所以说它臭名昭著,一个固然是"中华第一刀"把它的名声搞得更臭,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款昭和10年(皇纪2595年)制定,作为32式的后继型军刀,全刀均为机械制作,属于实战型军刀,虽然不如将校军刀般锻造精良、装饰漂亮,但此刀装备给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军曹、曹长,可以说是杀我国人最多的两种日本军刀之一(另外一种是小兵拿的30刺刀)。95-002[1].jpg可以看出,日本统帅部对于各种实战用军刀的设计是有经过周密考虑的,既要让持刀者充分感受到武士精神,以提振士气,又要让军刀在实战中能有很好表现。95刀可以说是两者的结合体。95-1[1].jpg这种规格化量产军刀,虽然日本人称之为"铁棒",意思就是毫无美感的机制品,但是据我个人玩过的95刀看来,尽管已经历经了6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刀身的钢材不容易生锈,各个细节处理得也相当精细,特别是刀入鞘时闭锁装置的顺滑和严密,确实是一把构造简单,质量上乘的白刃战利器(见下图,一把中期铜镡东京对号95,刀绪是用牛皮新做的仿品)。95-011[1].jpg
95-016[1].jpg早期和中期95刀的刀柄是仿照将校军刀的刀柄外,用铜(最初期)或铝(初期和中期)压制出柄系和三联樱目贯的样子。95-015[1].jpg刀的驻爪(防止刀身自动滑出刀鞘的闭锁装置)继承了32年式骑兵刀的原理,但是改为桥式,而且不设在刀柄一侧,而是在刀柄上部的刀栋一线上(持握时手掌的虎口处),不过名古屋兵工厂制作的中期的95刀,以及末期、最末期型的95刀,其驻爪却回归32式,设在刀柄一侧。此外,95刀的刀身跟32年式一样设计有比较宽的樋,樋的前端大多数是"真剑止",后端是"丸止"(而国内仿造的95,前后两端都是"丸止",盖因"真剑止"比较难加工。其实日本刀的樋的做法是很讲究的,并非简单开一条血槽而已)。刀身近刀鎺的樋上方和刀鞘的口金截面位置有钢印编号。
下图可以明显看出95刀几个时期的外形及用材变化。越往后期制作越粗糙,用材也更廉价。最初期型:只生产了大约6000把。刀柄是用铜一体制作,目钉和穿猿手的穿钉是合为一个的,这两个特征是最初期型的最大特征。葵型刀镡和切羽为真鍮制,刀鞘末端没有蹄铁型石突。下图为95式军刀的缘和刀身刻印(一般是左中右三个图案)所表示的意义:初期型(约1935——1939年):刀柄用铝一体制作,单独设计了目钉将刀身固定在刀柄内,柄系和兜金部分表面涂上茶色漆,鮫皮部分涂上银灰色漆,目贯表面涂上金色漆。葵型刀镡和切羽也是真鍮制,刀鞘末端设计了蹄铁型石突(此处是东京兵工厂制作的95和名古屋的95区别之一,见下图)。


中期型(约1939——1943年):刀柄依旧用铝一体制作,目钉的样式变得更为简洁,由铜制变为铁制。柄系、兜金、鮫皮、目贯的表面涂色和初期型一样。刀镡变为简易的"円形",就是圆形,而且跟切羽、縁一起,质地从真鍮制变成铁制,表面涂上黑色漆。刀鞘末端也是蹄铁型石突。下图为各造兵厂厂标和检查印图样:
末期型(约1943——1945年初):随着战略物资进一步匮乏,铝全部用于战机的制造了,刀柄只能用木制,表面刻有菱形防滑纹。目钉从一个变为两个,兜金和目钉全部是铁制,系刀绪的猿手被省略掉了,刀绪直接穿进兜金中间的孔里面。驻爪位置改变,从刀柄上方改为设在刀柄一侧。只有刀鞘还算是保留了中期的形制,末端依然是蹄铁型石突。刀身的制作也变得粗糙起来,樋也被省略掉。下图为95式军刀的刀绪。跟94、98等将校军刀不同,95刀绪是皮制的仿西洋刀绪。最末期型(约1945年初——日本投降):物资的匮乏已经到了很极端的地步,现在连刀鞘也无法用铁制的了,跟刀柄一样改成木头刀鞘,蹄鉄型石突改成一个单独的铁制石突顶在刀鞘末端,而挂环毕竟无法用木头环,于是在鞘口设计了一个一体化的涂黑漆的铁制金具,把挂环合并在这个零件里面套在刀鞘口。这款军刀可以说是国外收藏家比较喜欢的军刀之一,但是由于其制作完全是机器规格化量产,所以也为造假者提供了比较低的进入门槛。分辨真假95在国外也是一门课题。限于篇幅,并且也是为了不让造假者得到更多的真品的信息,这里就不做展开啦。五、华丽太刀——昭和12年制订海军用新军刀相对于陆军来说,在近代海战中佩刀的作用简直是无用武之地。但是对于一根筋的日本人来说,既便如此也改变不了他们极其细心地设计海军佩刀。总的来说,日本海军佩刀更加注重仪仗性质,外装设计比陆军的更加华丽。这个并不奇怪,海军在明治后的日本军队中地位一直略高于陆军,可能有很多人不认同这个观点,但是日本海军的工资和伙食确实是陆军所望尘莫及。因此,海军佩刀比陆军的豪华也不足为奇。
从昭和10年开始,日本帝国海军也着手推进新军刀的制定工作。随着战时体制的推进,由于海军陆战队的作战训练中有上陆白刃战的内容,因此日本帝国海军于昭和12年(1937)10月根据"现行制式长剑,在设计上应提高实用性能,使其能够同时应付陆战需要"的敕令,制定了太刀型海军新军刀。


这款刀的刀装是当时的海军少将小泉亲治以镰仓期太刀装为范本制定的。一直到昭和20年3月终战,这种刀装都基本没有改变,即以"黒漆塗"和"黒研出鮫皮巻木鞘"为刀鞘的制作工艺,金具都用镀金,配色上礼仪色彩浓厚。海军佩刀的刀身有用本锻炼(正统的传统日本武士刀制作工艺)刀条的,但是因为海上高含盐环境的影响,大部分的海军佩刀都采用耐腐蚀的"耐錆钢"(可以理解为不锈钢的一种)作为刀身材料。而锻造上很多采用"一枚锻"(其截面见下图)。外装分为一等和二等外装两种。刀鞘有"黒漆塗"、"研出鮫皮巻"和"塗装木鞘"三种工艺。最明显的特点是切羽很大,表面为旭日图案。和陆军刀不同,除了最末期的产品之外,一般海军佩刀的品质相差并不大。而陆军佩刀里面,真的可以说好的极好,差的也有极差的。最末期的海军太刀,是指在昭和20年,由于物资极度匮乏而颁布了《軍刀外装ノ臨時特例》,注重档次的海军太刀也不得不减少一个挂环,同时取消了金具的镀金、猿手和驻爪,刀鞘也改为简单的黑漆涂装。我收藏过一把太刀型海军刀,应该是中期比较靠后的产品了。从金具的设计上看,确实是比94、98军刀的金具艺术性强一些。

六、阵太刀——昭和13年制订陆军制式军刀(98式) 并搭乘员军刀98式陆军将校军刀,是我最早喜欢的二战军刀,而且到现在还是痴迷不已。记得几年前为了寻找一把又便宜又好(很好笑的观念)的98刀,找了所能走到的所有古玩店,问了论坛上所有认识的玩日本刀的人,终一无所获。只得先静心学习。不过后来确实应了一位老师的经验之谈,你懂得多少,就有多好的东西来找你。所以这个梦想现在终于圆了。此处先按下不表。那么就来聊聊日本军刀里面有些极为豪华有些又极为寒碜的军刀——98式。98001[1].jpg旧军刀改制之后,当时的日本媒体将新军刀誉为"阵太刀",给予很高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其外形以及传统精神的复兴和回归云云。昭和12年,"支那事変"开始,日本开始实行战时非常时体制。翌年,废止了军服之中的礼装。与之对应的是,在昭和13年5月废止了94式军刀的第二佩环,并通过《皇室令第六號-天皇御服改正 大元帥佩刀改正》和《勅令第三百九十二號-陸軍将校用軍刀改正》制定了新的制式军刀外装规范。
皇室令朕大正二年皇室令第九號天皇ノ御服ニ關スル件中改正ノ件ヲ裁可シ茲に之を公布セシム
御名御璽
昭和十三年五月三十一日 宮内大臣 松平 恒雄皇室令第六號大正二年皇室令第九號中左ノ通改正ス
別表陸軍式御服制式通常禮装軍衣ノ部製式ノ項中「堅襟」ヲ「堅折襟」ニ改ム
同通常禮装刀ノ項中「但シ下部佩環ヲ除クコトアルヘシ」ヲ削ル
同刀帶ノ項中「釣革は二條トシ幅各七分長サ一條ハ一尺二寸トス」ヲ「釣革は幅七分長サ一尺二寸トス」ニ改メ「但シ長釣革ヲ除クコトアルヘシ」ヲ削ル
同刀ノ項及刀帶ノ項中但書ヲ削ル


勅令
朕陸軍服制ノ件ヲ裁可シ茲に之を公布セシム御名御璽昭和十三年五月三十一日
内閣總理大臣 公爵 近衛 文麿
陸軍 大 臣     杉山 元勅令第三百九十二號
下图为陸軍服制这把昭和13年制定的陆军制式军刀被称为"98式"(皇纪2598年),实质上它是94式的变形。初期的98刀刀身有一半以上是本锻炼的传统日本刀,其中有一些甚至是家传的刀。随着需求的急剧上升,军刀也被大量生产,其中以关市为主要产地,有着著名的"军刀报国"的口号。当时有军部指定的兵工厂,也有民间作坊的作品,虽然都是按照统一的外装样式,但是细节各色各样,品质也良莠不齐。当时有名的刀工由北而南依序为:北海道的崛井俊秀,秋田的柴田果,东京的笠间繁继、宫田靖广、酒井繁政、吉原国家,大阪的月山贞胜,广岛的越水盛俊,岛根的川岛忠善,爱媛的高桥义宗高桥贞次兄弟,九州的盛高靖广等。除了这些名工的作品,还有很大部分的刀身是半锻炼的,比如满铁、群水刀等等。下面这把是我收藏的第一把正装的98刀,铁鞘外有残留的"野战革覆",铭"石堂辉秀作"。野战革覆就是为了保护刀鞘而包在鞘外面的皮套。下图也包括了略装98的样式。
其实革覆是日本军官爱用的配置,因为可以很好地保护刀鞘的涂漆,又可以使刀在佩戴和行军时不会发出碰撞的响声。看看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朝香宫鸠彦中将、陆军大将寺内寿一以及"马来之虎"山下奉文大将的佩刀,军刀鞘外面大都包裹革覆。


98刀的刀装按品质和工艺精细度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和略式四种,刀鞘分为金属与木鞘两种;金属壳又有铝和钢铁两种,颜色主要是军绿与棕。外装的等级取决于军官有没有钱,因为将校军刀是要军官自己掏钱买的。铝鞘和木鞘都是比较有钱的军官的订制品,前者是为了减轻负重,而后者一般是不用于上战场的。下图是一把高级金具的铝鞘98。
驻爪
三联樱目贯兜金刀镡和切羽,刀镡是透镡。包金的刀鎺到了战争后期,由于物资匮乏,外装的品位和先前的反差比较大,都做得比较粗糙了。到了昭和18年,又重新制定了三式军刀,不过98刀依然还有继续制作。在战场上,军刀并非主要武器,对当时日军而言精神的象徵意义远大於实用上的价值。战后有记者采访参战的军官,问到"野战的时候军刀有用吗?"这样的问题。军官回答说,当指挥官拔出军刀发出"前进!攻击!"这样的号令时,战士们看到将校拔刀的身姿,就会毫不犹豫地冲锋向前。面顺便讲一讲98刀中的小巧型:搭乘员军刀。
所谓的搭乘员军刀,其实并不是制式軍刀之中的正式称呼。对于陆、海军的制式军刀来说,是需要"定寸"的,也就是在一个规定的长度范围内。"定寸"的刀身为62—63厘米,外装全长在100厘米左右。这是基于江户时代的打刀模范尺寸。但是,现实中确实有过短寸(小于规定尺寸)外装军刀。其由来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军官把家传的肋差穿上军装,因为刀身短而不得不配上短寸的外装;二是由于兵种问题有意选择短寸的军刀。
对于第一个原因,由于军刀是代表军人的荣誉,为了形象面子问题很多军官即使用肋差作为刀身,但还是会选择长于刀身的定寸外装,就是说刀鞘做得比刀身长一些以达到定寸外装。而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军官一定要把军刀带在身边,即使是在狭小的战斗空间内,比如飞机、战车、潜水艇的舱内。因为他们被称为"搭乘员",所以他们选择的短寸军刀也被俗称为"搭乘员军刀"。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搭乘员都选择短寸军刀,很多还是选择定寸军刀的。七、帝国斜阳——昭和18年制订陆军制式军刀(三式)如果说98式給我比较美的印象,那么三式军刀可以说是本人比较讨厌的一种。从外观上说,三式军刀质感不强,美术意义更差。因为它的出现完全是侵略者在战场上对军刀进行实战评估后,针对98式军刀的刀柄存在柄卷(就是我们说的缠绳)在战斗中容易松脱、一个目钉承受不了高强度对战需要等弱点,进行种种改进的一把纯粹把重点放在实用上的军刀。这款刀出现于1943年,是离侵略者的末日不远的时候。下图为当时日本国内媒体对三式新军刀的报道资料:既然强调实用,那么刀身和刀装各方面必然跟原来的98式"阵太刀"这种兼顾美观的刀有很多不同。主要是在刀装方面设计得更加简洁和牢固,舍弃了装饰性用途的责金、猿手,简化了刀镡的设计,采用了防尘设计的鞘口。而最大的变化就是刀柄设置了2个目钉孔,就是比原来的98式多了一个目钉,加强了刀茎和刀柄结合的牢固程度。同时把柄卷从原来的"捻り巻"样式改成了"一貫巻"这种天正年间流行的更加适合实战的样式(见下图1)。同时将柄卷外部涂上漆起保护作用。金具外面也涂上黑色。刀鞘颜色有褐色、军绿色、黑色三种。到了末期的三式,金具更加简略,主要是目贯、石突和缘表面的樱花图案取消了,而柄卷的涂漆也被省掉了。各個時期的演變:为了配合刀柄两个目钉孔的设计,刀身也有所变化,刀茎做得比原来更长,刀身也有所增长。三式军刀的刀身是以新作刀和兵工厂的"造兵刀"(全机制)为主。其中新作刀里面,我常见到二字铭的"長光"和"江村"。下图是我收藏过的一把标准型三式军刀,铭"義忠"。

八、海上骄子——海军士官短剑这款短剑实在是太有名了,被日本帝国海军士官视为自己的灵魂,也是其社会地位、权威和成功男人的象征,显示着骄傲与荣誉。因为作为日本帝国军队的骄子,海军士官学校一直是青年俊彦聚集之地,名将辈出。尤其是东乡元帅之后,日本有志青年无不以加入海军为荣。而学校毕业之时学员被允许佩带海军士官短剑(自己掏钱买),这些风度翩翩的青年军官穿上白色夏装,腰佩精巧威武的短剑,一时迷倒无数MM。
由于日本帝国海军是师从英国海军,因此也照搬了海军短剑的佩带。其样式也是参照当时西欧几款短剑,并于明治6年(1873年)12月制定。佩带的对象一是少尉试补、士官候补生和曹长,二是下级士官。前者的金具是真鍮制,后者的装具是铁制。刀柄包裹鲛皮并缠绕金线,背金和兜金是连成一体的,整体装饰比较朴素(见下图)。明治16年(1883年)10月20日制定了海军士官用短剑,背金和兜金连成一体的样式只保留给士官候补生佩带,其余军官采用新制定的短剑样式。这一样式一直被沿用下来。到了大正3年(1914年),包括将官在内的全体海军士官和士官候补生都采用统一的短剑样式,也就是彻底取消了背金和兜金一体的候补生短剑,一直到二战结束。
丰川海军工厂、镰仓・天照山锻炼所(海军常用的工厂)和民间会社都有生产这款短剑。由于外装形状的制约,传统的日本短刀很难装进这款短剑的装具里面(主要是横截面太小了),所以刀身绝大部分都是用新作的现代刀和洋铁机制刀条。其中以"瑞泉锻刀所"采用"三笠"号战舰炮管钢材制作的"三笠短剑"最为有名(见下图)。从明治到昭和,海军短剑的外装主要经历了明治期和昭和期两种款式,当然还有士官候补生那种背金和兜金一体的款式。明治期的:昭和期的:
金具的一些异同:由于是军官个人购买的物品,因此短剑外装的精美与否,以及刀身的贵贱,是取决于定制这把剑的军官的趣向和财力的。和其他款式的军刀一样,到了战争末期,装具和刀身也变得粗劣。个人觉得,这款短剑虽然脱胎于西欧款式,但是成功融入了樱花这种东方图腾,设计得很精美。相比之下,国军的中正剑和鹦鹉剑工艺差了一截。下图是我收藏的一把昭和期海军短剑,金具的镀金已经几乎全部脱落了,但是全套完好无缺。刀身是耐錆钢的机制条子,稍微开刃但不锋利,烧刃是化妆刃。护手处两个标志分别代表海军和丰川兵工厂。九、罪恶的顶峰——30年式刺刀(加粗内容系引用正宗刀剑论坛 刀郎 兄的帖子"概说二战日军30刺")
刺刀是步兵单兵装备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二战期间日本帝国陆军单兵装备中也包括了刺刀(见下图)。而这款刺刀就是30刺刀,死在这款刺刀下的亡魂多是平民百姓,真是罪恶深重。第二张图是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日军使用30刺刀杀害婴儿、用平民练习刺杀、胁迫农民收割水稻的暴行。第三张是日军刺刀训练的宣传画。第四张也是二战时日军宣传画,描述的是喜峰口战役中东北军大刀队和手持30刺刀、三八大盖的日军白刃战的场面。客观地讲,作为日军二战时期主要的单兵武器之一,30刺刀在世界轻武器历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它是日本设计最成功的刺刀之一,也是亚洲刺刀品种中的佼佼者,甚至还影响到了欧洲的刺刀设计。提到该款刺刀,就不能不先说说我们熟悉的"三八大盖"。三八大盖是抗日战争年代我军对日本30年式6.5mm友坂(Arisaka rifles)步枪的称呼,原因是在其枪身刻有"三八式"字样。有坂步枪是东京炮兵工厂厂长友坂成章大佐(Nariakia Arisaka)于1890年代后期受命开发,以取代村田步枪等早期型号而研发成功的。1897年(明治30年)该枪正式定型,同时为该枪设计了相配套的30年式刺刀用于白刃战,也称为友坂刺刀。该刺刀全长525mm,刀体长 400mm,质量0.69kg,取代了村田步枪配备的双刃刺刀。后来,在1939年(日本皇纪2599年)又衍生出99式7.7mm岩下步枪,并配有99式刺刀。图:上为38式,下为99式作为二战期间单兵主要武器之一,从1897年定型到1945年日本投降近50年的时间里,30刺刀得到了广泛使用。其总体结构主要由刀体、刀鞘两大部分组成。刺刀刀身截面形状呈尖锐的倒三角形;刀身两侧铣有血槽,作用是刺入人体后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方便拔刀,同时减轻刀体质量和加强刀身刚度。
刀身右侧靠护手处打有生产厂标记;护手为整体件,上端有枪口套环,下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早期型生产的钩型,俗称护手钩;另一种是护手下端为直形,多为后期生产型;刀柄末端为鸟头形(birdhead)金属件,称为刀把头,是刺刀的闭锁机构,在末端平面上往往打有号码等标记,其上部为一T形长槽,用以和枪管下方的刺刀座相连接,刀把头右侧是有弹簧控制的活动卡笋,上刺刀时卡笋卡在刺刀座上,起到固定刺刀作用,卸刺刀时,要压下刀把头左侧的圆形按钮,使卡笋缩回,将刺刀向前推出;刀柄中段形状分两种:初期型呈弧形,方便用手握持,两侧护木用铆钉或螺钉固定。到目前的研究发现,30年式刺刀从外形上来区分至少有18个不同的品种,但是,总的来说,最常见的有下图3种款式,分别是初期型(护手有弯钩)、中期—末期(护手有弯钩,长方形刀把头)初期—中期(剑身烤蓝,护手无弯钩):

刺刀上通常标有序列号,但与步枪上的序列号互不相关。刺刀上的标记还有代表着其产地的兵工厂符号,从这些符号可以追溯出这把刺刀产于何处,是由哪家公司或兵工厂制造的。


30刺刀的细节变化较多,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厂家不同、年代不同和时局发展的影响所造成的,前面说过其外形变化有18种之多,下面以刀鞘为例,看看各个时期有神马不同变化。刀鞘的上端口部称为"吞口"或 "鲤口",口部下面的环用来将其系于身上,用螺钉固定于刀鞘上,鞘尾端设计成突起的球鼻状"水滴"。各时期生产的刀鞘有所不同:

当然,明治之后,日本陆军的刺刀并不仅仅只有30年式一种,还有村田13年式和22年式刺刀(分别于1880-1897年,1889年装备)、44式骑兵步枪刺刀(1911年-1930年装备)、配套百式短机枪和99式伞兵卡宾枪的2式刺刀(1942-1954年装备,是30刺刀的直护手缩短型)等型号。但是刺刀并非我本贴主要说的内容,因此在此略过。有兴趣的可到网上查找资料。
十、末日——神风特攻这是一把杯具的小刀,上面有日本当局的险恶用心,有制作者无奈的寄托,有特攻队员"人间鱼雷"们的愚忠和壮烈……其实刀本身并无太多可说的地方,由于其用途一是用于自杀式进攻最后的"自决",二是力图给予队员一种使命感和崇高感,因此设计得短小而简洁,刀鞘全部是朴木制成的白鞘,有的被装进皮或布的刀袋。刀身大多是手工制作的日本怀刀式样,平造多见,好一点的比如仙台的振武刀制作会社和民间会社制作的烧刃比较到位的。据资料显示,海军、空军、海军航空兵和陆军都有成立敢死队并授予队员这类小刀,刀的外形尺寸没有统一规定。下面这把是我曾经收藏的一把制作比较精美的神风小刀,刀身冠落造,烧刃美观。

全文完。累S
参考文献:旧日本帝国陆海军军刀网(日文、英文)http://www.h4.dion.ne.jp/~t-ohmura/index.html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美国特种部队专用背包 Email:
公安警用背包

军用特种,军用迷彩双肩背包

正品军用迷彩背包
枪械收纳袋

Copyright © 基基皮具军用包袋厂备案号:粤ICP备2021158479号订阅 / PL站点地图

技术支持:@2020-2099

+86 19936648357

服务

微信/电话客服

+86 19936648357